香江銳評

關於我們

 

為什麼閩南人說話像穿越古代

 

“天烏烏,要下雨……”經典的閩南語童謠,曾伴隨幾代閩南人成長。然而你也許不知道:閩南語位列世界語言的第21名,共有7000多萬人講閩南語。如果加上閩南語次方言潮汕話、海南話等,全球使用閩南語的人數達1億多人。

閩南語主要分佈在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還分佈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和海陸豐地區、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地區。閩南語會流傳這麼廣,主要是閩南人的移居。

 

 

閩南語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開始遷移至福建南部,發祥於福建泉州。閩南文化的發祥地也是福建泉州。

早在晉朝五胡亂華時期(西元304-439年),由於胡人大舉入侵中原,西晉永嘉二年(西元308年),中原衣冠八族林、黃、陳、鄭、詹、丘、何、胡一路南遷,避難於福建泉州晉江流域一帶。故有此一說,晉江原本無名,後因晉人遷居至此,為感念晉朝,大家皆呼此江為“晉江”。包括泉州的洛江以及附近的洛陽鎮、及其聞名世界的洛陽橋,均是以中原先祖紀念南遷而留傳子孫的名字。此次中原人氏大舉南遷,在泉州形成第一次中原古漢語閩南語系。

由於西晉五胡亂華時期,為避免戰亂,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輾轉南遷入閩,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被帶到泉州。因此閩南話又稱河洛話。

為什麼中原河洛古漢語能夠在閩南大地及周邊地區永久保存呢?我們知道,由於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年基本上不存在北方胡患的現象。

故此,自五胡亂華中原文明差點斷絕的那一刻起,大部分中原華人開始南遷,進入福建南部隱居,繼而通過臺灣海峽,遠渡大海進入臺灣生存。在逐鹿中原的古代,福建是邊遠的蠻夷之地,由於交通不發達,除非那些為了活命而逃難的災民,幾乎沒有人願意深涉此地,這也促使閩南地區成為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的庇護所之一。

中原文化在閩南地區,經過唐朝末年的傳播,再經過宋朝的穩定和發展,逐步形成自己的語言體系。到了蒙元時期,由於蒙元的專政統治,強制推行其語言和文化,使中原地帶的唐宋漢語,進一步與北方民族的語系融合。在歷史長河的漫延中,北方語系與傳統中原標準漢語交融,慢慢改變了原來的漢語發音和語法習慣。而地處閩南沿海的漢語語系,雖然與吳越語系產生混合,但由於天高皇帝遠,交通不便,並末產生太大的改變。

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先祖在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各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兩漢時代的古漢音,也就是中原標準音。例如:你吃飯了嗎?閩南語發音:汝食飯未?大家有沒有感覺到穿越到古代和聽到古人在講話嗎?因此閩南語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

與閩南語同時保留下來的唐代音樂——南音,則被稱之為唐朝音樂的活化石,這也是唐朝中原文化的見證,這些音樂體系所留存下來的歷史縮影,讓人歎為觀止。

因此,當人們把閩南語看成一種地方語言時,我們事實上對它的根源並不瞭解!閩南語的真正源頭,是中華河洛古漢語的縮影,是晉、唐、宋標準漢語讀音的影本。它真實保留了當時的語法形式,只是在此過程中,由於與當地的吳越音產生參雜,才形成今天這種特殊的語系。儘管如此,閩南語的保留與傳承,依舊是難能可貴的。

閩南語還被錄製在美國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號太空船的鍍金唱片上,到廣袤無垠的宇宙中尋覓知音。數千年歲月轉眼瞬間,河洛語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語種之一,竟然奇跡地在閩南大地上生根、保存下來,這是無疑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奇跡,值得我們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