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特首唯一候選人李家超,近日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舉行網上交流會,不少人都希望李一旦當選,可立即處理通關議題。他重申若當選,會盡快跟內地商討通關;又指其施政將確保香港,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亦會同世界接軌。
本港告別新冠疫情的曙光已現。當務之急,是要提出與內地通關的時間表、規劃好可行的路線圖,藉這個機會去重建民望、贏取民心。通關第一件事,一定要有全民檢測,人們希望他不要等到上任才做,應提前介入和今屆政府充分合作,有些事要做應先做。就金融業來說,首先開放國際方面亦都是重要一環,以及可否作出一些特別的考慮,作一些新試點,比較開放地去處理。
如何在疫情過後,做好經濟復甦工作及令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且危機已到了臨界點。香港要告訴世界,給世界一個信號,香港穩定了。同時香港要給世界另一個信號,這是香港最好的時候,最重要的時候,要大發展的時候。
李家超表示:香港的定位,既要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國際城市,更要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兩個重點,我覺得要同時掌握得好。所以我的施政一定會確保我們既是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亦都要全面保障,我們是國際大都會和世界接軌、和世界融合。
不可否認,持續兩年多尚未落幕的疫情,嚴重打擊了本地經濟,百業凋零,砸爛大批打工仔飯碗。香港再出發,一定要配合內地的防疫策略,和內地通關最重要。這正是特區政府對通關事項的基本定位和理性判斷,才會有疫後重建迅速復甦。李家超與創科界人士交流時,亦指出本港科技發展非常有前途,其施政理念包括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而科創是推動整體競爭力的重要元素。可以預見,香港在大灣區內的科技合作將注入新動力。
其實疫情並未按下大灣區合作停止鍵,而是蓄勢待發。如內地著名的深圳投石智庫港區顧問透露,與一些本港企業的合作夥伴,正進一步調整策略,探索與創科院校、科學園和數碼合作,瞄準生物醫藥、人工智慧、電子晶片等領域,開發高科技創新產品,立足大灣區,發揮兩地政策、資本、人才和科研等優勢,拓展全國市場。
不同科技應用在日常生活和將來的應用都站在前端,香港科技發展前途無可限量。再工業化利用新科技可以把原本工業提升到高質量工業,令香港可以再騰飛,因此科技創新是香港的未來。
正如李家超參觀香港科學園後指出,瞭解到參與不同科技工作人士的成功經歷,包括科技創新意念、共用資源、交流意識,以及熱誠和投入感。看到科研人員以及創新者活力充足,士氣很高。科學園有很多產品,包括無人駕駛艙,此外,有很多教授、頂尖人才匯聚科學園,凝聚了強大科技創新力量。
但毋庸諱言,中央提出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來,深圳市無論是在扶持資金上,或是人才引進措施方面,還是「創新科技園」的建設推進上,都遠遠領先超越港澳兩特區。香港本可成為帶領大灣區科創的先行者,因為其擁有比廣州、深圳和澳門更為優越的創科條件,但由於香港政府在融入內地發展的問題上,長期猶豫不定,對科技發展缺少通盤計畫,科創投入資金長期不足,同時也缺乏吸引人才的措施推出,以致阻礙了香港科創業的向前發展和重大突破。
香港仍未建立一個完整的「科創生態圈」,科研、融資、生產以及市場化,存在顯著的短板,也未能高效貫通各要素。而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在於,私營機構的研發投入太低,與香港這樣的國際大都會極不匹配。這是整個香港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需要政府採取更大力度的舉措去改變現狀。
中央應給香港壓擔子,讓其在大灣區建設中擔當更重要角色。據知,香港研發總開支占本地GDP比例,2019年亦只微升到0.92%。按目前的增長速率推算,2022年是很難達到1.5%的預期目標。深圳市的經費總額是香港同期本地研發總開支5倍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深圳超過90%的科研資金投入來自企業,只有少於一成的資金來自政府。
在科創領域,香港有獨特的優勢,具有較強的基礎研究能力,以及低稅制等優勢,有利於吸引全球科創人才。關鍵問題是香港特區政府領導人和相關的官員,要有國家發展大局意識,願意從情感上、思維上和法律制度上,承擔起推動大灣區三地的融合發展,讓香港成為「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合作平臺的驅動者和先行者」角色。
香港應將與內地的科創合作作為融入大灣區建設的突破口,為國家作出貢獻,也贏得香港自身的發展。進一步優化香港的科技創新環境。加強對香港高校和「兩園」的科研和技術孵化工作的協調和管理。
|